新聞資訊

通過公司+農戶+互聯網的方式,經營油茶林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全產業鏈

【記者調查】萬畝荒山變身“油茶林”金寨發展油茶產業“綠色脫貧”


  中安在線訊(記者 彭旖旎)種植它,就等于開了一家“綠色銀行”,什么作物能有這么高的經濟效益,這就是“全身是寶”的油茶樹。
 
  在金寨縣吳家店鎮,萬畝荒山種上了油茶樹,成為貧困戶致富脫貧的“綠色銀行”。
 
 
  昔日荒山變萬畝油茶林。
 
  從勞務到承包 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以前山上也有野生的油茶樹,哪知道這東西這么金貴。”張再帥是吳家店鎮村民,今年初,他與當地引進的油茶種植企業金寨縣人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承包了500畝的油茶管護任務,一畝地能掙千把塊錢,一年就是40多萬,“以前覺得守著荒山沒啥用,都出去打工,現在看來,簡直就是守著聚寶盆啊。”
 
  “很多人都知道橄欖油好,其實茶油是公認的比橄欖油更健康的食用油,而且煙點高,比橄欖油更適合中國人做菜。”吳家店鎮黨委書記戚家樂介紹,作為優質木本食用油,茶油是中國特有的天然營養品,目前生產量僅占全球主要植物油總量的1.6%,市場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有機油茶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不施農藥、化肥,清溝、除草、修枝、上人工肥都需要人工,“一年需要除四次草,每次需要半個月時間,用工量在40人以上,其中貧困戶占到20人左右。”張再帥說,在勞務用工上,基地會優先使用貧困戶,每天的務工費用是男工100元、女工80元,“僅除草這一項,每個貧困戶一次就可以拿到1200多塊錢。”
 
  除了勞務幫扶,基地還鼓勵貧困戶直接承包。方荷花是吳家店鎮觀音塘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丈夫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兒子又在上大學,原本殷實的家一下跌入谷底。
 
  不能外出打工,單靠家里的幾分薄田,顯然不能滿足生計。在鎮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方荷花今年從人海農業承包了69畝油茶,除了能拿到每畝200塊錢的管護費用,還能通過套種花生、芝麻、山芋每畝再增收300塊錢。套種的種子也是公司統一提供,再由公司統一收購。“除去除草季節需要的雇工費用,每年大概能掙1萬多塊錢。”有了種油茶這項固定的收入來源,方荷花的心終于踏實了,“加上丈夫在家可以養養豬,相信日子一定會好起來。”
 
  “以前老百姓自己種,產量零散、分散風險也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不僅讓種植標準化、產品品質統一,老百姓的收益也不會受到年成好壞的影響。”戚家樂說,公司+農戶“抱團闖市場”,讓貧困戶脫貧有了可靠保證。